【精神學習】六尺巷里天地寬
——六尺巷工作法賦能基層治理
六尺巷,因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以“禮讓三尺”化解矛盾的典故廣為流傳,成為中國禮讓和諧文化的象征。如今,這份“尊重他人、和為貴”的精神不僅流傳在六尺巷的故事中,更深深扎根于村(社區(qū))的日常生活和基層治理之中。
2024年10月17日下午,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桐城市考察調(diào)研時強調(diào):“六尺巷體現(xiàn)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,要作為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教育場所,發(fā)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、以和為貴傳統(tǒng)美德的作用,營造安居樂業(yè)的和諧社會環(huán)境?!?/p>
所謂“德不孤,必有鄰”“讓一讓,六尺巷”。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,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美德,相互禮讓、以和為貴,解決好民生問題,化解好社會矛盾,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。六尺巷的故事,呈現(xiàn)了“謙和禮讓、和諧共處”的基層治理方法,基層黨組織作為基層治理的主心骨,要推動鄰里之間少一分怨氣、多一些和氣,形成鄰里和睦、謙讓有序的社會風氣。
俯下身子、深入一線,化解矛盾要接地氣。化解鄰里矛盾糾紛,如果僅在辦公室靠思考,很可能會帶入主觀的思想,在決策上難免會有偏差。若不能了解實際情況,從而客觀公正的解決問題,就會進一步激化矛盾。要發(fā)揮新時代“楓橋經(jīng)驗”,就要學習“六尺巷”的做法,深入基層一線,到田間地頭、街頭巷尾,常常與群眾交流溝通,了解群眾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,傾聽群眾“心”聲、找到問題癥結(jié)、解決急難愁盼,讓當事人明白“遠親不如近鄰”的道理,努力促成相互理解、各退一步的調(diào)解結(jié)果,維護禮讓和諧的社會秩序。
擺脫“露怯”、鍥而不舍,不畏困難要有底氣。基層工作錯綜復雜、千頭萬緒,涉及內(nèi)容多、范圍廣、跨度大。在處理復雜矛盾、協(xié)調(diào)利益關系、應對突發(fā)事件時,如果心中沒底,就容易在群眾面前露怯、在基層事務上栽跟頭?;鶎痈刹吭谔幚硪呻y雜癥時,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,練就一番真本事,不因矛盾難解而畏難退卻,發(fā)揚“釘釘子精神”,一錘接著一錘敲,鍥而不舍、久久為功,努力把矛盾糾紛調(diào)解往實處做、深處做、細處做,切實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。
擼起袖子、找準痛點,解開心結(jié)要下力氣。基層治理中,小區(qū)改造、道路修繕、工人欠薪等民生問題層出不窮,基層群眾發(fā)生矛盾糾紛的成因千差萬別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不是喊出來的,更不是想出來的,而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?;鶎痈刹恳矣谥泵鎲栴}、攻堅克難,找準矛盾化解的平衡點和著力點,用心、用情、用力打通矛盾糾紛上的癥結(jié)、解開群眾心頭上的心結(jié)。要對歷史遺留問題“過篩子”,理清背后復雜的邏輯,采取“靶向治療”,撬動問題解決,真正做到解群眾之所難,幫群眾之所需,訴群眾之所求,堅決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。
青磚黛瓦的印痕,掩隱著左鄰右舍的質(zhì)樸對白;清明高潔的牌坊,鐫刻著禮讓三尺的千古美談……一條巷子,一個故事,一種文化。六尺巷的故事雖發(fā)生在古代,但其精神內(nèi)涵卻具有彌足珍貴、亙古亙今的當代價值。以六尺巷為縮影的基層治理改革,不僅是安徽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現(xiàn)代解讀,更是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進程中的生動實踐。在基層治理中,我們要充分學習六尺巷的工作做法,通過俯下身子、擺脫“露怯”、擼起袖子、將基層治理工作實實在在的做到群眾的心坎上,才能夠切實提升基層治理能效,書寫嶄新的治理篇章。(鄒長新)